行業資訊
- 成武“小老助老老”破解養老難題
- 發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5/10/23 0:00:00
- 面對全縣20.18%的老年人口比例,山東成武縣創新探索“小老助老老”互助養老模式,組織低齡健康老人服務高齡特困老人,通過三級組織體系、菜單式服務、積分激勵等機制,織就了一張覆蓋全域的農村互助養老幸福網,為破解農村養老難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“成武方案”。
一、背景與痛點:為何“小老助老老”是破題關鍵?
山東省成武縣老年人口已達14.26萬,老齡化率超過20%,其中高齡老人2.1萬人,呈現出“基數大、高齡化、需求多元”的嚴峻態勢。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,專業養老機構供給不足,尤其是“吃飯難、就醫難、精神孤”成為困擾農村高齡老人的三大難題。
成武縣的可貴之處在于,它沒有單純等待外部資源輸入,而是將目光投向內部,發現了6.84萬低齡健康老人這一龐大而寶貴的“銀發資源”。通過發動“小老”幫助“老老”,不僅解決了服務供給問題,更重塑了鄉村鄰里守望的互助精神。
二、模式核心:如何織就這張“互助養老幸福網”?
成武模式的成功,依賴于一套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的精密體系。
1.建體系、強基礎:筑牢“縣-鎮-村”三級支撐網
縣級統籌:成立由縣委書記牽頭的工作小組,建立老年人口信息庫,實現精準摸排。
鎮級協調:配備專職聯絡員,聯動醫療機構與社會組織。
村級落地:依托“15分鐘養老服務圈”規劃,實行低齡老人“包聯責任制”,確保全縣2599名高齡特困人員實現“一戶一幫扶、一周一探視”。
2.建隊伍、優服務:打造“專業化”銀齡先鋒隊
專業化培訓:遴選低齡老人,開展養老護理、應急處置等培訓,培育了320名“銀齡護理員”和28名“銀齡陪診員”。
菜單式服務:針對核心痛點,提供三大類精準服務:
解“吃飯難”:建成83處便民助老食堂,日均服務800余人次,并組建“銀齡跑團”送餐上門。
破“就醫難”:組建“低齡陪診團”,協助掛號、取藥,并聯手家庭醫生團隊建立電子健康檔案。
慰“精神孤”:打造“銀齡藝術團”,舉辦“古城家宴”集體生日會,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。
3.建機制、促長效:激活“服務-激勵”內生動力
積分激勵:推行“服務積分制”,志愿者可在“愛心超市”兌換生活物資,并納入“孝賢之星”評選,形成良性循環。
品牌項目:開展“拾光計劃”為老年夫婦拍攝婚紗照,定期舉辦“便民服務日”,提供理發、維修等服務,持續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。
三、成效與啟示:成武樣本為我們帶來了什么?
截至2024年底,這一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效:
覆蓋全縣13個鎮(街),830名低齡老人參與志愿服務。
累計服務高齡老人超3萬人次,高齡特困老人幫扶覆蓋率達100%。
實現了“老有所為”與“老有所養”的雙贏:低齡老人發揮價值,部分甚至通過培訓實現靈活就業;高齡老人獲得了身邊、及時、溫情的照護。
成武縣的實踐表明,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未必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完全專業的隊伍。充分挖掘社區內部力量,構建有效的組織動員和激勵機制,用“鄰里互助”的人情溫度彌補專業服務的不足,同樣能走出一條可持續、可復制、有溫度的道路。
結語與展望
成武縣“小老助老老”模式,是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應對老齡化挑戰的一個生動縮影和成功實踐。下一步,成武計劃引入“互聯網+養老”平臺,推動服務更加精準化、智能化。這套充滿鄉土智慧與人文關懷的解決方案,無疑為全國面臨類似困境的縣城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。
-